环球快看点丨读懂东北|味道东北,产业振兴里的新动能

2023-07-01 20:54:19来源:新华网

新华社哈尔滨7月1日电 提起东北的味道,你马上能想起什么?是小鸡炖蘑菇、猪肉炖粉条,还是长白山老山参?

其实,烙印在人们心中、丰富着人们味蕾的东北味道,不仅藏于山间、萌发田间,也聚在海边。无论是层林叠翠掩映下的山货,微风拂过的浓浓稻香,还是翻涌浪花里孕育的海鲜,无不让饕餮食客心驰神往、怀揣乡愁之人魂牵梦萦,更带动着地方经济不断发展,为东北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人参百味:全链条发展做强产业

在吉林省东南部,长白山巍峨矗立,千百年来为当地人带来丰富的物产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无疑是“东北三宝”之首的人参。

人参味苦,补益元气,常作为名贵中药材使用。长白山地区是中国人参的原产地及核心产区,具有450多年的人参人工栽培历史和1500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史。如今,驰名中外的人参早已不是传说故事里难得一见的“稀罕物”,而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,有了更广泛的市场与用途。

在有着“塞外小江南”之称的旅游城市集安,游客在赏玩美景之余,品尝一次“人参宴”,成为“保留项目”之一。一套“人参宴”,十几道菜,冷热相宜,有传统的人参鸡汤,也有创新的拔丝人参等。

人参菜肴的背后,有地方传统文化的积累,也有从种到收再到加工的现代产业链支持,更体现出人们对人参的定位和其产业发展理念的变化。

事实上,过去种植人参曾受制于种植标准不一和市场认可度不高,而常常卖出“萝卜价”。随着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人参产业全链条发展,补齐关键短板,鲜参优质率达到85%以上,真正使人参成了新兴的农业支柱产业。

在集安市益盛汉参产业园内,人参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都有对应的深加工产品,通过片、膏、粉、袋等多种形式呈现。“让人参走进千家万户,既要让人们知道怎么吃、吃多少,也要便于携带、食用,这些都已经通过技术开发解决了。”园区总监曲建军说,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,还可以在味道上做文章,比如用户群体定位是青少年的人参产品以蓝莓搭配来突出甜润,为女性打造的则是红参石榴汁等。

如今,人参被加工成食品、药品、保健品、化妆品、生物制品等五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,走入大众消费市场。吉林人参产业连年增长,2022年总产值达642.5亿元,同比增长7%。

稻香无垠:产业提升助力乡村振兴

仲夏时节,一望无垠的黑土地铺满新绿。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一片稻田中,嫩绿的水稻秧苗整齐排列、随风轻舞,满含生机和农民的期许。

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,黑龙江所处的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。依托广袤的黑土资源,黑龙江发展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,悉心培育的五常大米等米种也发展为区域名片,闻名全国。

被誉为“中国优质稻米之乡”的五常市,三面环山,土壤肥沃,光照充足,牤牛河、拉林河蜿蜒而过,是我国知名的优质稻米产区。

从田间到舌尖,为了让更多人吃到放心的五常大米,近年来,五常市实施大米产业提升工程,通过提升品质、品牌保护、项目建设、服务保障等四方面工作,推动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为助力大米产业持续提档升级,黑龙江省多地聚焦高端米、特色米,试种鸭稻、蟹稻、鱼稻等多个品种。“测试5年多种出来的鸭稻,色泽油亮、口感软糯、米香浓郁,价格是普通水稻的3倍。”黑龙江省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彦成说。

“想让‘稻花香’飘得更远,就得不断创新销售渠道。”曾在北京工作的黑龙江人张雪多年前返乡创业成立合作社,深耕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带货,成功破解家乡“好粮愁卖”的困境。

“一天最多卖了3000多单!”张雪说,直播时除了讲述黑土地上新农人的故事以外,还会展示村里乡村振兴的成果,她想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合作社,促进传统农业向农文旅融合方向发展。

集约种植、机械化加工、精品化包装、多渠道销售……如今,黑龙江大米产业链持续完善,仅五常市就发展出近7000家合作社和500余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。眼下,黑龙江数千万亩水稻正茁壮成长,到了秋季,结出的稻米将从这里奔赴各地。

海货鲜甜:金字招牌焕发海洋经济新活力

清晨,辽宁省大连庄河市石城乡花山村村民王玉勇驾驶养殖船劈波斩浪,驶向远方。黛蓝色的海面上,养殖浮筏和深海网箱一字排开,望不到边际。王玉勇和伙伴们熟练地起筏收笼,将肥美的生蚝收到船上。

大连市地处北纬39度,黄渤海和冷暖海水交界带,偏冷的海水使海产品生长周期更长,充足的生长时间把大连的海产品养得肥厚多汁、肉质紧实。海参、鲍鱼、虾夷扇贝等海产品,将这座海滨城市的美味故事演绎得精彩绝伦。

养殖生蚝多年的王玉勇满载而归。他说:“过去养殖的是二倍体小生蚝,因为品种不好卖不上价,收购价每斤不到2元。当时是粗放养殖,往往耽误了时节,赶在冬天上市,还得冒着严寒开壳取肉,而且只能在周边小范围售卖。”

如今,大连海鲜产业已从渔民单打独斗逐渐发展为规模化养殖。“我们现在采取‘政府+企业+渔民’的模式建设‘生蚝小镇’,以高端精品生蚝为主要产品,依托企业向养殖户提供设备和技术,同时打通了销售渠道,打造了一条育苗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全产业链。”石城乡党委书记姜华说。

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镇的渔民在海洋牧场作业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

从推动海产品养殖向高品质、高效益、规模化转型升级到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,大连不断延长渔业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。走进大连瑞驰企业集团产品研发实验室内,研发人员正研制各种海鲜预制菜,香气四溢。“从烟熏三文鱼到馋嘴烤鱼,百余种海鲜预制菜漂洋过海,从这里‘游’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。”大连瑞驰企业集团董事长邓恩堂说,大连海鲜搭乘“预制菜”的快车飘香海内外。

当下,大连海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。2022年,大连海水养殖面积695万亩,实现海水养殖产量208万吨,渔业经济总产值766亿元。“大连海鲜”这一驰名全国的金字招牌不仅带动了当地海洋经济发展,也带动辽宁省加速转身向海,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,打造东北亚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,让这个我国最北沿海省份焕发出海洋经济的新活力。

东北的味道何止万千,“舌尖上的东北”也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。未来,潜力可期。

记者:徐凯鑫 张博宇 张博群 武江民 杨侠

海报制作:徐凯鑫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